提升“三个度” 走好民族团结进步路
来源 | 阿合奇零距离 | 发布时间 | 阅读 |
---|
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今年以来,哈拉布拉克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宣传教育”为先导、“文体活动”为牵引、“融情服务”为保障,不断提升各族干部群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稳步走好民族团结进步路。2023年,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称号。
提升“知晓度”,就是要“广而告之”,使更多人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和坚定“五个认同”。
一是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采取“集中学、竞赛考、研讨会、相互评”等方式,让每一名党员干部带头学懂弄通悟透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引导各族群众搞清楚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弄明白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立足本土实践,用好用活“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以“爱国守边精神”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现,持续挖掘并讲好边境线上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邀请优秀护边员、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进行巡回演讲,把身边的爱国守边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撒进各族群众心田。三是聚焦“线上线下”宣传“主战场”,大力推进“报、网、微、端、屏”全媒体融合的宣传格局。教育和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提升“参与度”,就是要“共建共享”,营造出人人爱团结、事事讲团结、处处显团结的浓厚社会氛围。
一是搭建“沟通桥梁”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始终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在边境线、牧业点、群众家中,组织开展“国语学习小课堂”“小手拉大手”等活动,不断提升边疆各族群众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为各民族沟通交流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开展“结亲联谊”营造浓厚氛围。组织县、乡两级452名干部职工与全乡904户群众结对认亲,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我和亲戚去巡边”等民族团结联谊活动,让边境线上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是树立“符号形象”赓续红色血脉。当地护边员吐尔地巴依·依力亚孜,在边境线上自发镌刻“中国地图”石雕30余座,彰显爱国守边特色边境文化。村民苏热布比·吾蒙,创作出“心向天安门”等芨芨草编织画,表达对党和国家以及边疆戍边英雄最崇高的敬意。目前,当地家家崇尚“中国石”,户户知晓“芨芨草”,均已成为爱国守边精神的象征。
提升“满意度”,就是要“不弃微末”,涵养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为民情怀,把民族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畜牧业,持续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通过核心群体、养殖大户示范带动,推广普及柯尔克孜羊人工授精、集中饲养、集中接羔等现代化科学养殖模式,引导群众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农牧民增收致富,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二是聚焦群众衣食住行实际需求,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建立健全乡、村问题解决机制,确保所有问题按照时限要求见底清零。实行干部包户责任制,进一步畅通服务渠道,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三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秉承“矛盾不上交、纠纷不过夜、服务不打折”的原则,精心打造“石榴籽”品牌调解室。抓住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合同纠纷等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矛盾纠纷,坚持法、理、情相结合,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任编辑:袁永军